奈雪的茶地图事件源于新华社在8月2日晚间发布的一篇文章奈雪的茶微博,记者在“卧底”奈雪的茶多家门店后发现该门店存在“地面有蟑螂”、“用发黑芒果”、“生产标签标识错误”等诸多卫生问题。文章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舆论。
随后,北京、广东等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对奈雪的茶相关门店进行约谈并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北京的行业主管部门甚至责令奈雪的茶全国停业整改,并立案调查,严肃查处。
然而,就在事件被曝光后不久,杭州拱墅区市场监管局又查出奈雪的茶门店中的三包原材料未按储藏条件进行存放。据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报道,这些原材料应储存在0-10度的冷藏环境中,但却被发现放在室温下保存,很容易引起产品的保质期缩短。
针对此情况,杭州拱墅区市场监管局已现场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奈雪立即予以改正。同时执法人员也表示,如果第二次发现类似问题,将会依据《食品安全法》予以处罚。
在舆论风波和监管压力下,奈雪的茶也启动了全国范围的自查。自查公告称,对全国603家门店启动了全面自查,自检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红色警戒、环境卫生、产品品质等,自检平均分高达90.37%。并表示在自查中未发现之前媒体报道中的“地面有蟑螂”、“用发黑芒果”、“生产标签标识错误”等问题,而对原料储存问题的检查也显示储藏条件都符合要求。
然而,“水逆”的奈雪的茶并没有因为自查公告而结束麻烦。在其食品安全“翻车”事件被曝光后的十多天内,各地监管部门纷纷对奈雪的茶门店进行突击检查。据奈雪的茶微博称,各地政府监管部门对奈雪的茶全国186家门店进行了突击检查,经查未发现之前媒体报道的问题,而奈雪的茶全国其他被查门店抽查结果也合规合格。
不过,“地图事件”对奈雪的茶品牌声誉带来的伤害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该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引发了对该品牌的信任危机。